學習分享
本頁瀏覽統計
手機版:
1551
電腦版:
2511
總計:
4062
全站瀏覽統計
手機版:
128921
電腦版:
4400754
總計:
4529675
教養資訊

孩子犯錯 父母別忙著生氣!

日前有則新聞報導,一群小學生相約至溪邊戲水,其中一名學生不慎落水,另一名學童為了解救同學也不幸溺水,其餘學生因為害怕被大人責罵,不但不求救,反 而故做鎮定地回家。這不禁讓我們反思: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說?為什麼大人總是厭惡、甚至不准孩子犯錯呢?難道不犯錯的孩子,真的是最棒的嗎?本期我 們彙整了多位專家的意見,希望能幫助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做出最適切的處理,避免因情緒不佳而弄錯焦點,只忙著生氣,卻沒有了解孩子犯錯背後的真正原因。

犯錯成就愛迪生

愛迪生,一位在近代物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科學家,更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1847 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因為他不怕犯錯、記取錯誤、勇於嘗試的精神,造就他這一生擁有超過 2000 多項的發明。

小時候的愛迪生是個標準的「問題」兒童,不僅喜歡問「為什麼?」,更喜歡親自試驗。有一次,他問媽媽:「為什麼老母雞總喜歡坐在雞蛋上?」媽媽告訴他答 案後,愛迪生也想學母雞孵蛋,結果壓碎了一窩蛋。又有一次,媽媽告訴他毛皮摩擦可以生電,愛迪生就很興奮地捉來兩隻貓,用銅線把貓的尾巴綁在一起,想讓牠 們的毛皮互相摩擦生電,結果落得滿身抓傷。更誇張的一次,是愛迪生問起火藥是怎麼做的?

他的媽媽告訴了他答案,結果愛迪生燒毀了大半個糧倉。

從這種種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愛迪生之所以會成功,關鍵因素是他敢於犯錯、勇於嘗試。而且不只是愛迪生,我們幾乎能在所有的科學家、發明家的身上,看 到這種共通的特質。而造就這種特質的主要原因,可歸因於正向的學習精神。

以愛迪生的例子來說,不同於一般的父母,每當面對愛迪生犯錯時,他的母親總是用諒解與耐心,引導愛迪生反省與思考。因此,愛迪生的成功,他的母親絕對是 功不可沒。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甚至能成為另一個愛迪生,但親愛的父母,請您仔細想想,您是否能接受「問題」兒童?面對孩子犯錯時,您知道怎麼 做,才是幫助孩子嗎?

你也「錯」了嗎?

「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懂?」大多數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面對孩子犯錯時,總是不由自主地以負面情緒來處理,尤其當孩子一錯再錯時,父母因求好心切而產 生的激進行為,反而使親子雙方的關係陷入緊張的冰點狀態,甚至我們已在不知不覺中犯了錯還不自知。

對親職教育有深入研究,且本身擁有三位寶貝兒女的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魏秀珍副教授表示,父母之所以慣性地以負面情緒看待孩子犯錯的可能原 因,可概分為以下幾種:

▲安全考量
父母會擔心孩子犯錯,是因為父母認為孩子犯錯會帶來危險。就像父母一開始照顧孩子時,總以孩子的健康、安全為主要考量,這是一種基於愛的心理。但隨著孩 子長大,我們的習性一下子無法立刻改變,總是以照顧他為前提,幫他把所有事情安排好。其實,犯錯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父母之所以會限制孩子犯錯,其實 是因為擔心犯錯所帶來的後果是他們無法補救的,可能是害怕孩子受傷或是傷害了別人。因為害怕無法處理,所以想事先防範,為了預防孩子犯錯,乾脆要求孩子不 要犯錯。

▲比較心理
我們身處的華人社會,是個重視群體的社會,因此成人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總喜歡照著社會的標準、別人的目光,來判斷某個年齡層的孩子應該是如何,會有什 麼樣的行為。這就是學理上所說的「參照標準」。再加上深受儒道思想影響,「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孩子犯錯,父母就認為是自己管教不當。於 是孩子犯錯往往會被擴大處理,甚至有時父母不是為了孩子的錯誤而生氣,而是為了面子掛不住而生氣。

所以,父母會出現「如果你怎樣,我就會怎樣」的威嚇方式,來制止孩子犯錯,避免自己丟臉的可能。此外,部分的父母對孩子會設想一個期望值,當孩子的表現 不如父母心中預期,便會產生失落,甚至以指責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期望孩子因此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複製舊經驗
「從來就沒有人教我們怎麼當父母」這是大部分父母的心聲。因此在管教孩子時,我們習慣性地參考別人的經驗,或是複製自己被管教的舊經驗,依法炮製地套用 在孩子身上。所以,當父母本身在成長過程中,曾有過錯誤的經驗,自然就會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孩子所犯的錯,而且渾然不知自己已犯了錯。

▲過度保護
近年來,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新一輩的父母總把孩子當作寶貝,加上父母普遍都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孩子更好的生活。因此,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所缺乏的,或基 於想給孩子更好的,父母總以自己的想法,而非依孩子的需要,幫孩子多做了非常多的事,甚至害怕他受傷、受挫,而事事幫他安排好,避免他犯錯,但這同時也扼 殺了他成長的機會。

別害孩子「一錯再錯」!

擁有豐富親子諮商經驗的兒童福利聯盟李惠娟副主任表示,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若以負面情緒處理,不僅親子間容易產生衝突,甚至孩子會為了逃避責罵、掩飾錯 誤而衍生出說謊、逃避問題等惡習,長期下來容易導致人格產生偏差,也就是發展成過度攻擊性或退縮性人格的孩子。前者對別人的反應,習慣以暴力的方式回應, 行為令人難以理解;後者則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失去自信,連帶影響學習,自暴自棄。俗話說:「愛之,足以害之。」錯誤的教導方 式,不但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讓他一錯再錯。因此李副主任提出幾項觀點,提醒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錯誤。

▲錯是必然的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還在學習、成長的孩童,犯錯自然無法避免。但大人往往不能知行合一,每當看見孩子犯錯,就因過度求好心切,使 得情緒高漲甚至失控。假使父母能試著坦然接受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能以同理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錯誤,也較能理性地引導孩子反省。

▲錯誤是孩子的老師
錯誤其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可惡,犯錯是一種訊息,可透露孩子在發展學習上出了什麼問題。只要我們能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犯錯反而成了指導孩子學得更好的 老師。

▲處理不是處罰
孩子犯錯,重要的不是處罰,而是要去理解他的動機,協助他改正,並讓孩子負起責任。但是父母常有以為不處罰就是放縱的迷思,因此常急著教訓孩子,又為了 讓孩子知道事態嚴重,有時還會誇張處理,殊不知這反而會讓孩子為了逃避處罰,而犯下更大的錯。

▲言教、身教並行
從小到大,我們是否都灌輸孩子凡事都要做到最好的觀念,使得孩子面對錯誤時,產生了否定的情緒,甚至無法承受錯誤。或者我們大人在生活中,都曾經示範怎 麼面對錯誤,而影響孩子對錯誤的看法及態度。其實,父母若能在生活中正確地示範如何面對錯誤(承認錯誤,負起責任),孩子犯錯時,自然不會覺得畏懼,也比 較能正向地面對錯誤。

「犯錯」是一種學習

有人說:「犯錯是一種學習。」但前提是要在犯錯之後,有一個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對於該怎麼處理孩子犯錯,魏秀珍副教授提出了「二不四 要」的引導原則:

▲要冷靜
在孩子犯錯的當下,我們要保持冷靜,倘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試著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以免情緒失控,做出不當的處置。此外,也要試著釐清自己 氣的到底是什麼,是錯誤的本身?還是氣孩子挑戰自己?或是孩子總是犯同樣的錯?清楚自己氣的是什麼,才能理性、有效地處理,也才能避免因情緒失控,而模糊 了錯誤本身。

▲要關心
孩子犯了錯,其實他自己是最害怕的,因為事情的後果及旁人的想法,都令他感到不安。所以我們必須在第一時間給予他關心,讓他明白即使他做錯了,父母對他 的愛依舊不會減少,錯的是行為本身,而非他這個人。

▲要討論
當面對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別急著先入為主地指責孩子的錯誤,也不該有預設立場,應以平和、同理的態度來和孩子討論,聽聽他犯錯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生理 還是心理問題引起他犯錯,或是這個錯誤本就容易發生在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身上。了解原因後,再詢問他要怎麼收拾,以開放的態度,就事論事的討論。

▲要放手
犯錯後,最正確的面對方式就是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因此,父母不妨先放手讓孩子在適當的範圍內自己解決問題,儘管收拾不好也應給予誇讚,或是告訴他怎樣 做會更好,建立他做錯事就是得善後的負責任觀念,不要凡事都替他處理,以免在不自覺中抹煞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此外,也應明確地告訴孩子做錯事負責任,是要 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父母負責。

▲不否定
「這麼簡單的題目,你怎麼會錯呢?」每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常因求好心切,或望子成龍(鳳)的心態,而以否定的語氣或隱藏式的訊息,灌輸孩子犯錯是不好 的。長期下來,孩子自然也會以負面的情緒,看待自己的錯誤,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犯錯,而衍生出其他問題(如:憂鬱症)。所以當孩子做錯時,父母應避免否定, 告訴孩子能解決問題、記取教訓,才是有智慧的表現。

▲不速成
幫助孩子從犯錯中學習,健全的溝通方式,是必要卻難以建立的。尤其孩子在 6 歲以前,因為學習經驗不足,常有發生錯誤的可能。建議父母在引導孩子時,態度應溫和,但規範要堅定,而且要和孩子共同明確訂定規範的內容。此模式不會一次 生效,需要長久執行,父母應有耐心。

知「錯」要能改

處理孩子犯錯,應理性地優先處理「問題」,而非處理「情緒」。但父母總是習慣先處理情緒,此舉不但轉移了焦點,也造成孩子心理的傷害。面對此種情形,我 們該如何亡羊補牢呢?擁有多年輔導、教學經驗的台北市立東新國小李莉莉輔導主任表示,對於內心受到傷害的孩子,父母應放下身段與孩子剖析自己的心情,向孩 子說明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此外,當父母的管教方式失當時,也可以向孩子表達歉意、承認錯誤,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讓孩子直 接感受做錯事就要承認錯誤的態度。再與孩子共同討論、處理彼此情緒上的衝突。

李主任指出,上述的方式是屬於消極的改善,她建議父母不妨採取事先預防孩子犯錯的積極心態,來減少親子間的摩擦。舉例來說: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一定要和 孩子探討原因,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孩子就懂得利用舊經驗,學習遷移;此外,當手足、同儕犯錯時,父母也可藉此機會教育,引導孩子思 考:這件事錯在哪兒?記取他人經驗,預防孩子犯同樣的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有鑑於此,李主任再次提醒父母,儘管是對的想法,如果用錯了方式,效果鐵定大打折扣,再加上孩子會複製父母的行為,影響他未來 的發展,因此父母應謹言慎行。

給父母一帖「知錯藥」!

父母在管教上如果已累積太多挫折,不知道該如何確實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李主任建議父母,可以試著從了解孩子開始。因為孩子一定不是故意犯錯,而是依他 認知,認為可以做而做,因此父母必須先對兒童心理與發展有基本的認識,明白每個階段孩子的發展程度,再依他們可以接受的方法,引導他們學習、思考。

其實,孩子的發展有他原本的順序,要給孩子探索學習、接觸環境的機會,他才能茁壯。所以,父母應建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平常就該多閱讀教育類的書籍或 參加親子講座、課程,學習教養的技巧。

若想要對症下藥,兒福聯盟的李副主任建議,父母可以尋求學校或專職親子諮商的專業機構協助,透過專業的諮商輔導、經驗分享,找出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養 方法。

曾經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做父母的如果不容許孩子犯錯,這個父母本身就犯錯了。」其實,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卻不承認、不悔改。只要 父母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犯錯,以適切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犯錯也能成為檢討、進步的轉機,增進親子間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的錯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
感覺動作期( 0 ~ 2 歲)
1. 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 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 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
前運思期( 2 ~ 7 歲)
1. 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 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 能思考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
具體運思期( 7 ~ 11 歲)
1. 能根據具體經驗思考以解決問題。
2. 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 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1. 能抽象思考。
2. 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 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考問題。
---------------------

臺中市私立皇冠幼兒園 / 臺中市私立星皇冠文理短期補習班 電腦版 手機版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福山里王福街937巷61號 / 台中市大肚區福山里沙田路一段428巷62-20號
電話:(04)2693-3276 - (04)2693-6076 傳真:(04)2693-1355 電子郵件:Melson0416@hotmail.com 管理介面